逃逃第一天上一年级,我和逃爸一块送他进教室,挥手告别之后我还忍不住回头看,想起第一天上婴幼儿园时他两眼汪汪的场景就像发生在昨天,想来这个时候他至少也应该回头看一眼,结果发现那娃已经和旁边的同学开始谈笑风生了,完全没朝门外张望的意思……从学校出来回到家,我和逃爸一路无话,以前在婴幼儿园门口那份难分难舍被另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心情替代。
无独有偶,今天从超市购物回来,与平常一样让逃逃帮我把车库门把着,便捷我把东西搬进家。他爽快地答应前来,但非常快又蹬蹬蹬地走了,只留下一声“好了,门不会弹回来了。”我仔细一看,他把车库门和另外储物间的门把手扣在一块固定了,惊讶于他发现了一个好方法之余,也默默开始失落。以前都是他在那把着门,粘着问我都买了什么,然后一直跟着我到厨房,看我把东西一一放进冰箱,而今天,只能听到动画片和他时不时的笑声……
打开电脑写“逃逃美学”,习惯性点开之前构思好的主题清单,其中不少是“逃逃美学”的热心读者建议的话题,但今天我把它关掉了。由于我猛然发现这已是第20期了,翻看首篇的日期,半年光景悄然溜走,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弥漫我心,此时的我,只想为逃逃为自己记录些什么,就算和大伙有兴趣的话题无关,就算和美国教育无关。
以前读龙应台的《目送》没太大感觉,而目前,那些文字让我泪如泉涌:“慢慢地、慢慢地获悉,所谓爸爸妈妈儿女一场,只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对你说:不必追……”
文中的“慢慢”其实一点也不慢。过去我早已习惯逃逃随时的“母亲抱抱…母亲我要…母亲我想…”这让我感觉他是这世上我最柔软的存在。而就在近期,这个小跟屁虫好像不再缠着我问长问短要这要那了。忽然之间,我感觉到手中那根牵着风筝的线,开始慢慢地变轻变长,好像我完全拥有他的日子,就快结束了……
想起好友过去推荐过的一段非常有画面感的话,他儿子果儿10岁,女儿香儿6岁,“‘果儿、香儿,散步了’,然后左手儿、右手女散步的场景,近期变难了。果儿长大了,想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譬如今晚要自己练歌。突然间,他不再是我召之即来的小伙伴了。香儿的手还是随意牵的,今天路上不愿走路提出抱的需要时,我欣然应允,怀中的你,更慢些长大吧。”
盼娃长又怕娃长,好像是每位爸爸妈妈的必经心路。即便是看着家庭联系不那样紧密的美国人也不例外。记得去年有次逃逃学校放假,我也只好休假陪他,但碰巧那几天工作也非常忙,我非常不好意思地给顾客发邮件,说我得休假看孩子,但会尽可能在家上线处置一些紧急问题。他们叫Deb,是位三个孩子的美国母亲,她非常快回复我,大意是让我放心休假陪孩子,这期间非常短暂,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一直对她的理解心存感激,后来也曾拉过些家常,聊起她和孩子们的一些故事,谈到以前带三个孩子的那段疯狂日子,也说起有一天忽然发现所有些孩子都长大到不再依靠她的那种失落感。她当时笑着耸耸肩“无需我,我就努力工作,去参加不少活动充实提高自己,我还是他们学校父母会的骨干成员呢,看,目前老大有不少事情又得来找我,由于他了解,母亲有主意呐!”
这让我有点释然,非常赏析这位积极上进的美国母亲,是啊,无论害不害怕,愿不想,孩子总会一天一天地长大,总有一天,他会有我们的圈子,但并不说明他不再需要大家,而是需要的层面有所变化,从以前的街拍顾,到目前的陪玩陪读,到以后或许可以相互支持的精神伙伴,能陪孩子走多远,其实不只取决于孩子,也取决于大家自己。